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陈汉元:“如果有下辈子,我还要干电视,还要

来源:中国电视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2-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12月20日3时16分,著名电视艺术家陈汉元逝世,享年85岁。 消息来自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,他在微博上发文哀悼: “他是我最敬佩的行业前辈,极聪明,情商也高。 他有令人

12月20日3时16分,著名电视艺术家陈汉元逝世,享年85岁。

消息来自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,他在微博上发文哀悼:

“他是我最敬佩的行业前辈,极聪明,情商也高。

他有令人嫉妒的才华,却很好相处。他是段子大王,有他在总有笑声。”

1936年,陈汉元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县。

他喜欢这样介绍自己:

“汉朝的汉,元朝的元。”

改变纪录片领域的“第一人”

1961年,他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,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任编辑,参与过多部电视纪录片、电视剧的创作。

早年的中国纪录片存在一个问题:

见物,不见人。

具体表现在作品缺乏创造力,为了追求美观甚至刻意摆拍。

改革开放春风吹,机遇也被吹到了陈汉元的面前。

1980年4月,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雅仁企画签订合拍电视纪录片协议。

计划从长江上游岷江开始拍摄,直至长江入海口崇明岛。

时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的陈汉元受命负责这项任务,并担任总撰稿人。

1984年的陈汉元

《话说长江》播出后,轰动一时。

真正意义上推动了中国纪录片向前的一大步迈进。

摒弃口号式的说教,学会用事实说话,让观众通过影像与声音燃起强烈的爱国热情。

用章回评书体制作,每集一个主题。

配上主持人陈铎、虹云的解说,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。

“欲知后事如何,请听下回分解”

他还要求电视台定时播出《话说长江》,和观众们形成“不约而同”的默契。

每周日晚打开电视,就能看到这部纪录片。

要为观众服务,为“人”服务,这是陈汉元为纪录片定下的基调。

这样的基调也延续到了1986年的纪录片《话说运河》。

陈汉元知道“人”于纪录片之重要,所以在这部作品中,有更多的普通人站在镜头前发声。

主持人不仅采访了领导干部、水利专家,就连运河的船工都接受了采访,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
文学评论家冯牧称它是一部“艺术纪录性的系列电视片”。

《话说长江》和《话说运河》成为80年代纪录片的爆款。

你很难想象它们有多火爆——

收视率曾达到30%,如今再热播的剧,也难望其项背。

自然景观、风土人情,还有人民的生活场景;

再搭配上富有文学性的解说词,使得作品更具张力,听完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

《话说长江》第8集《从宜宾到重庆》的解说词还入选了中小学课本。

《话说长江》剧照

1989年,《望长城》筹备开拍,陈汉元的大胆举动又一次惊艳众人。

不拘一格降人才,总编导的选择以招标的方式,让有能者上。

提出要拍摄更多的长镜头,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和可信性。

运用同期声,要做到“镜头盖一摘下来,话筒就要同步打开”。

可以说,陈汉元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式,改变了电视屏幕主观意识强、说教味浓的局面。

1989年《望长城》签字仪式

让纪录片恢复纪实的本性,给观众一个有声有色、完整的世界。

如他自己所言:

“我只知道,不论被记录的对象是人还是别样生命,也不论记录的是状态还是过程,这一切都必须是真的。

一部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。”

尽管因技术水平,画质影响了作品的观感。

但不可否认,陈汉元的创作无疑为中国纪录片赋予了全新的姿态:

全部纪实拍摄,留下了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珍贵影像;

以“人”为本,让“人”被发现,让“人”的声音被听到。

1993年陈汉元访问美国

棱角分明,敢言敢行

1992年,陈汉元调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。

他提出,电视剧制作必须要打破教育人的冷面孔。

和做纪录片有些相似,不要靠死板的说教去打动观众,要用情绪的升华感动观众。

在他的推动下,现实题材佳作呈现井喷状态。

他曾制片《九·一八大案纪实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《苍天在上》《梦醒五棵柳》,

以及《浦江叙事》《咱爸咱妈》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电视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ds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221/486.html



上一篇:电视行业逐年下滑,为何“新玩家”依然逆势而
下一篇:里皮最新经典言论!隔空“拯救”中国足球:让

中国电视投稿 | 中国电视编辑部| 中国电视版面费 | 中国电视论文发表 | 中国电视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电视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